吉林大学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第九期学术活动举办

发布时间: 2013-05-30点击:

 

  528日上午,由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和菲律宾欧博注册共同主办的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第九期学术活动,在吉林大学匡亚明楼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冉冉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冉冉博士以行政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为主题做了学术演讲。本次活动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殷冬水主持,孙德超副教授担任评论人。社科处学术交流管理科科长李羿,王立峰副教授、林奇富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和来自、法学院、哲学社会学院、文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部分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了学术活动。

  

 

  冉冉博士的学术演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她介绍了其研究问题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其次她介绍了其研究的概念框架,最后她展示了“压力型体制下”的干部考核指标与地方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冉冉博士介绍了关于研究中国环境危机的相关文献与她的研究方法。冉冉指出现有的研究倾向于将中国的环境危机归结为地方环境治理的失败,认为地方政府及官员应对其负主要责任。冉冉认为,这种研究思路存在着不足,她认同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教授Kenneth Lieberthal的观点,即中国的环境问题应该从一个更加宏观的政府治理体系来分析,特别是权威的分配和激励结构。因此,冉冉试图将中央政府的作用重新带回到地方环境治理中,详细考察中央政府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的关系。方法论方面,冉冉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的方法。一手资料主要来自于访谈记录、田野研究中搜集的政府内部公文和地方报纸。二手资料来自互联网、报纸、杂志和其它公开的资料。

  其次,冉冉博士介绍了其环境危机研究的概念框架。冉冉指出,她的研究采用的是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作为有目的的生物,激励在解释人和组织行为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她认为,对于政策执行者来说,政治激励——通过忠实地执行上级的政策所换取的政治层面上的奖励,例如仕途升迁等——是尤为重要的。冉冉援引周黎安、O’Brien李连江以及蔡永顺等学者的观点,指出中央的激励是导致基层干部“选择性执行政策”的重要原因。

  再次,冉冉博士通过介绍“压力体制下”的干部考核指标展示了中央如何激励地方干部执行环境政策,地方干部又如何回应中央的政治激励,并由此说明了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冉冉指出,1980以来,中组部制定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一直是官员晋升、降职、免职、奖励和处分的主要依据。然而,在考核体系之中,存在着明显的“软”“硬”指标之分,其中环境保护就是一个约束力相当弱的“软”指标,而与经济发展和维护稳定相关的指标,就是具有严格约束力的“硬”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这种明显的“软”“硬”指标之分,导致了地方官员往往重视带有“一票否决”性质的“硬”指标,而忽视约束力不强的“软”指标。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指标的重视,但即便如此,冉冉认为,存在于环境保护考核指标中的问题依旧明显。她指出,现阶段在地方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普遍的操作指标现象。官员或直接篡改,瞒报虚报,或利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制造”数据。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一个制度性原因在于中央政府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去监督和检查这些统计数据的质量。因而,整个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测量、监督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这削弱了环境考核指标的政治激励作用。虽然提升环境指标在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地位显示了中央政府对民众不断提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诉求的一种回应性,但目前看来还未能提供足够有效的政治激励,让地方官员严格执行环境政策。

  在冉冉博士结束其学术演讲之后,孙德超副教授做了评论。他总结了冉冉博士的演讲要点,认为冉冉博士的发言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清晰的逻辑线索、规范的研究方法,这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他也针对冉冉博士学术演讲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后,副院长殷冬水对冉冉博士的学术演讲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冉冉也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问答,并就“哪种体制更有利于环境保护”“激励与压力的区别”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2013530

  梁述清)

2013年5月30日

Copyright© 菲律宾欧博注册 - 欧博会员入口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菲律宾欧博注册(邮编:130012)

办公地点:吉林大学前卫校区东荣大厦A座5层、12层

访问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