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时间:2019年8-9月
调研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参与人员:吉林大学刘雪莲教授、姚璐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赵可金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戴长征教授及菲律宾欧博注册博士生杨雪、景璟
2019年8月29日—9月2日,由来自菲律宾欧博注册的刘雪莲、姚璐教授,杨雪、景璟博士和来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赵可金教授以及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戴长征教授组成的调研团队,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边境城市及相关口岸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此次调研主要围绕边境城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功能转换和开发开放等问题,对海拉尔、满洲里和新巴尔虎右旗三个中俄蒙边境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参观了阿日哈沙特、满洲里以及黑山头口岸,重点关注了边境城市的特殊性及其在中蒙俄次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介绍
当前我国提出对外开放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向北开放正是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向北开放的地区主要是指中国东北地区,而向北开放的方向则主要是向东北亚开放,包括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以及日本。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中蒙俄三国交界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和支点,具有“北国之窗”的引领作用。
呼伦贝尔市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33.3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051.08公里、中蒙边界682.24公里),有8个正式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口岸(其中有6个边境陆路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此次调研组实地参观了位于新巴尔虎右旗的阿日哈沙特口岸(对蒙口岸)、位于满洲里市的满洲里口岸(对俄口岸)以及位于额尔古纳市的黑山头口岸(对俄口岸)。
其中,阿日哈沙特口岸主要辐射蒙古国东部三省(东方省、苏赫巴特省以及肯特省)。自1989年起就成为对蒙边境临时过货点,1992年经过国务院批准成为一类季节性口岸,后来随着中蒙两国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以及我国向北开放力度的加大,季节性开关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因此2017年被设立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口岸;满洲里口岸处于中俄蒙三角地带,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是欧亚大陆桥的交通要塞,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承担者中俄贸易65%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此外还是中国沿边口岸中唯一的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国际口岸,也是唯一实行24小时通关的陆路口岸;而黑山头口岸位于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畔,与俄罗斯的旧楚鲁海图口岸相望,垂直相距1.5公里,是国家一类口岸。
值得关注的是,呼伦贝尔市8个口岸之间实现了差异化发展,对于每个口岸赋有独特的定位:将满洲里口岸建设成连接东北亚与欧洲陆路大通道上的国际综合性大口岸;黑山头口岸作为满洲里口岸的重要分流通道,依托其资源、旅游优势,建设成对俄综合性口岸;室韦口岸建成对俄矿产资源、木材进口专业性口岸;额布都格口岸建成对蒙古国农畜产品制定进口口岸和进口蒙古国东部能源重要战略通道;阿日哈沙特口岸建成中蒙国际贸易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及以对蒙人文交流、跨境旅游基地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口岸;海拉尔、满洲里航空口岸建成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和连接腹地的航空物流枢纽。
在呼伦贝尔市向北开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发展思路不够开阔(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外开放工作方面缺乏专业素养,存在等靠思想);口岸带动作用发挥不够(“通道经济”特征较为明显,产业关联度较低,口岸发展配套设施滞后,贸易方式低端,产品同质化造成互补性较差);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企业普遍主题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外部环境欠优(远离腹地和中心市场,运输距离长、成本高,俄蒙不能与我市实现同频共振)。
二、调研关注的问题及其理论现实意义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呼伦贝尔市中蒙俄边境口岸城市展开,重点关注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边境城市和边境口岸发展的变化,另一个则是向北开放的相关问题。
一方面,强调边境地区的作用,关注口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高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说,边境已经从原来国家政策的末端转变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区”,从原先“安全拱卫的边陲”转变为“经济辐射的前沿”,通过互联互通的逐渐完善使边境的功能得到软化和延伸,其动态性进一步增强,边境成为国家新的生长机遇和生长点。而口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平台和口岸经济的载体,也逐渐从内陆发展的政策边缘转化成对外开发开放的前沿高地,对其所处的口岸城市具有一定的辐射和牵动作用;从现实意义来说,呼伦贝尔作为中蒙俄边境的主要地区,其口岸及城市的经济发展是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的重要支点,同时也是连接东亚和欧洲经济圈的重要形式,对于未来中俄蒙三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关注向北开放的问题,符合当前国际发展大势与国家发展潮流,是实现对外开放、构建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环节和稳固基石。从当前国际发展的形势来看,尽管出现了一些结构的变化,但全球化趋势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中国正在不断努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环顾中国对外开放的四个方向,可以发现在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向南开放进程中,由于经济上的同质性、竞争性和政治安全上所存在的领土争端和“安全困境”,造成了向南开放陷入被动,积极推动多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和东南亚自由贸易区谈判等项目进程有所放缓;而面向西亚、中亚的向西开放则由于恐怖主义、地区冲突等安全问题的存在以及远离腹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有大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国释放出了对外开放、实施矿业兴国战略以及加强与中国合作的信号,俄罗斯也表达了在远东地区与中国共同开发合作的意愿,给我国的向北开放提供了现实机遇,再加上中蒙俄在地缘上的毗邻特点、在资源、能源等方面的互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等优势,使得我国与北方邻国的合作日益深化,无论对国内的东北振兴还是国际的区域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此次调研的感受及思考
此次调研通过实地参观和座谈的方式,打破了原先对于边境角色和功能的认识,切身感受到了边境地区的功能转换和范式转换,看到了边境地区的日益发展。但同时也使我们对边境的未来有了新的感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新的思考。比如如何解决或降低边境地区始终存在的对外部的依赖性,如何找寻边境城市对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因素,如何保证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之间的过渡和对接,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互联互通对边境地区造成的“通道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边境功能、范式发生转变的普遍性之中平衡中国南北方边境的不同特质等等。
调研现场
座谈现场1
座谈现场2
材料配图1
材料配图2
材料配图3